一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描写“山中寂静”的诗句有如下:
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
3.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
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
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原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译文: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原诗: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二、描写湖面雾蒙蒙的古诗句.
1、独立弥漫灏气中,倍饶云雾杳重重。
出自:宋代周弼《望太湖》。
译文:在太湖弥漫在天地间的雾气中独自站立,感觉云雾缭绕渺茫无边。
2、水光潋滟晴方好,雨亦奇。
出自: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赏析: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3、白雾漫空白浪深,舟如竹叶信浮沉。
出自:宋代范成大《十一月大雾中自胥口渡太湖》。
译文:白雾弥漫在太湖上空,湖水像白色的浪潮一样深邃,小船像竹叶一样漂浮在湖面上。
4、湖气昏昏雾气漫,泊舟亭下水生寒。
出自:宋代王阜寿《占胜亭》。
译文:雾气弥漫湖面,小舟在亭子下面停泊,湖水丝丝寒气而来。
5、钱塘门外买湖船,雾气冲云水接天。
出自:宋代王同祖《湖上早行》。
译文:在钱塘门外,我正想买一条穿过湖面的船。我看到湖面上的薄雾直冲天空,水天相连。
三、鸟鸣涧中运用反衬的手法描写山中宁静的诗句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鸟儿的鸣叫声来反衬山涧中的寂静空荡,这属于“以声衬静”的手法。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形容山青有云雾缭绕的诗怎么写?
1. 《终南山》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 《宿石邑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3. 《宿石邑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4. 《少年游·四山烟霭未分明》
年代: 宋 作者: 周端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5. 《尚书命题瓦砚》
年代: 唐 作者: 徐寅
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入台知价重,著匣恐生麈。
守墨还全器,临池草著句。春闱携就试,军漠载将行。
不独雄文阵,兼能助笔耕。莫嫌涓滴润,深染古今情。
洗处无瑕玷,添时识满盈。兰亭如见用,敲戛有金声。
四、关于高山云雾缭绕的诗
1、《宿石邑山中》 唐代: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2、《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3、《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5、《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