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搭配的。(“加快”与宾语“规模”搭配不当,应改为“扩大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速度”。)
2.他担任高一三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担任”与“岗位”搭配不当,应将“岗位”改为“职务”。)
3.我的脑海中仍时时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浮现”与“音容笑貌”搭配不当,可将“音容笑貌”改成“样子”。)
4.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提高”与“习惯”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加强”。)
5.“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相关国家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促进”与“新机遇”搭配不当,可将“促进”改为“获得”。)
①主谓搭配不当。 例句1 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例句2 那些爱听小道消息,而且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同志,乃是自由主义的作风。②动宾搭配不当。 例句1 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例句2 她止不住鼻子一酸,伤心地哭了起来,泪水湿润了她的前襟。③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句1 在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规划中,我国各族人民夜以继日地战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例句2 好不容易才把她苏醒过来,你又来怄她,气她,还叫大家安静不?
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这类语病的出现,常常因为主语和谓语是比较复杂的短语而造成多个主语共用同一个不能共用的谓语,或多个主语多个谓语不能对应搭配。
例1.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眼睛”须改成“目光”。)
例2.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月光”无法与“发出沙沙的声响”相搭配。)
例3.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艰巨和紧张。(“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或动词是不及物的(不能带宾语)而带上了宾语;或动词是及物的,但不能支配宾语对象;或动词不只一个;或宾语包括两项以上造成顾此失彼。
例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例2.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了敌人的阵地。(这里用“把”字结构将“插”的宾语“红旗和胜利”提前了,“红旗”可以插,“胜利”是不能和插搭配的)
例3.大会上,代表们认真地注视和倾听着总理的报告。(宾语中心语是“报告”,“注视”不能支配“报告”,可以支配“《报告》”,而“倾听”可以支配“报告”。)
例4.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布帽子。(“穿着”与“帽子”无法搭配。)
主语与宾语意义上不搭配
例1.?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句末应该加“之一”,否则不搭配。)
例2.?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季节”,“北京”是城市区的名称。本句提取主干为“北京是季节”,不当。)
这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句式是“是否(能否、有无)……是……”,即前面用肯定+否定的选择形式,后面只用肯定的或否定的形式。修改的原则是使前后一致。
例3.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删掉“无”或“有无”。)
例4.?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平时的勤奋。(在句末加“与否”。)
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1.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聪明”不能修饰“手”。)
例2.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关联词搭配不当
复句中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准确地表达意思。关联词之间有比较稳定的组合,不同的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有区别。
例1.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将“也”改为“就”。)
例2.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道理。(不合事理,“年纪小”不是“懂得许多深刻道理”的原因,将“因此”改成“但是”,使因果关系变成转折关系就符合事理了。)
当我们同学做到病句这个部分的时候不用感到紧张或头痛,对于绝大部分病句来说,通过默读是可以发现句子不通顺之处的。而对于搭配不当的这种设错类型,如果句子当中出现了关联词、两面词、介词时,不妨注意一下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问题。此外,也可以将句子当中的主谓宾等核心成分画出来体会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